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188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coastal wetland ecosystem in the southern Laizhou Bay have been changed greatly and influenced by regional hydrological changes. The coastal wetlands have degraded significantly during the latest 30 years due to successive drought, decreasing of runoff, pollution, underground saline water intrusion, and aggravating marine disasters such as storm tides and sea level rising. Most archaic lakes have vanished, while artificial wetlands have been extending since natural coastal wetlands replaced by salt areas and ponds of shrimps and crabs. The pollution of sediments in inter-tidal wetlands and the pollu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sub-tidal wetlands are getting worse and therefore “red tides” happen more often than before. The biodiversity in the study area has been decreased. Further studies are still needed to protect the degraded coastal wetlands in the area.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博斯腾湖小湖水位大幅波动引发了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最低生态水位的湖泊水量盈缺分析对小湖水量调度和生态保护有积极意义。基于1991—2019年达吾提闸实测小湖水位数据,结合湖盆DEM数据和遥感NDVI数据,分别采用年保证率设定法、湖泊地形分析法和曲线相关法计算小湖区最低生态水位;并利用其他水文、气象和农业活动和湖区水量调控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小湖缺水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博斯腾湖小湖最低生态水位为1047.18 m,多年平均满足率为31.03%。1991—1998年、2005—2015年和2017年间博斯腾小湖区发生了生态缺水,平均缺水量为0.69×108 m3。上游来水量是小湖生态需水保证情势的主要驱动因素,农业活动和宝浪苏木水量调节活动次之,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2000年之前,生态缺水主要由湖区水位调控产生;2000年之后,灌区农业取水成为生态缺水主要诱因。该研究结果可以为博斯腾湖小湖水量调控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尼勒克南部地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巴斯陶萨依、莫斯早特套花岗斑岩地质、地球化学特点,锆石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单颗粒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巴斯陶萨依岩浆结晶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41.3±3.6 Ma,以及继承性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292.3±5.6 Ma。综合各方面因素认为这两个岩体侵位时代为早三叠世(印支早期)。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对福建东部沿岸底栖生物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共发现物种46种,包括软体类、甲壳类、多毛类、棘皮类、腔肠类5种类型,其中软体类的棒锥螺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上都占优势.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岸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种类较多,分布也较均匀,有利于底栖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5.
IntroductionApplication of organic amendments, such as sewagesludge to agricultural soils,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soil physico chemical propertiesand organic matter compositions.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  相似文献   
6.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虹 《环境科技》2004,17(4):32-34
公众参与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中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在提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有效性、信息发布的有效性、参与对象的有效性、参与方法的有效性以及结论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凌芳  李光明 《环境科技》2006,19(Z2):98-101
介绍了染料废水的处理现状,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处理方法有物化法(常用的有吸附法、混凝法、膜技术等)、化学法(如氧化法、电解法等)和生化法(投菌法微生物降解,好氧/厌氧工艺),介绍了各种工艺方法处理染料废水的实例并指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技术的关键,最后对今后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水质灾害作为灾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其它灾害一样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为规避灾害风险,必须加强对水质灾害成因的研究.详细分析了水质灾害的成因,考察了形成水质灾害的致灾机制;提出了水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和灾后的控制策略,同时提出了预测水质灾害的工作方法;最后,总结了今后应该深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不同时相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解译方法提取了武汉市2000、2005、2010和2014年的土地覆被信息,从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城市中心坐标迁移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分析了武汉市2000~2014年城市扩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4年间,武汉市城市扩展强度指数为1.41,各主城区城市扩展强度不一,洪山区建设用地的增加对主城区城市扩展的贡献最大;在扩展过程中,武汉市城市分形维数增加,城市空间形态变复杂;其扩展呈现核心-放射扩展模式,并逐渐转向圈层式;自然条件、经济、人口、交通、政策和城市规划是武汉市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但随着交通的发展,自然条件和经济对武汉市城市扩展的驱动作用正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0.
岩溶关键带微量元素运移的时空变化:以豫西鸡冠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沙  杨琰  张娜  孙喆  张萍  田宁  凌新有  任小敏 《环境科学》2017,38(10):4130-4140
为探索岩溶关键带元素运移时空变化特征及过程,自2009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我国北方典型岩溶关键带——河南西部鸡冠洞相互作用带中各组分(大气降水、土壤、基岩、洞穴滴水、洞穴现代沉积物)进行了连续定点监测及取样分析,共获得650个实验数据.对比了Ca、Mg、Ba、Sr、δ~(13)C及元素比值在不同组分中的变化情况及运移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与基岩是滴水的主要物质来源,Mg、Ba、Sr符合"土壤-基岩"二元物源模型,但各自所占比例并不相同.(2)在空间上,洞穴系统相互作用带中各元素迁移相互联系.滴水继承了土壤及基岩的信号,现代沉积物又能延续滴水各元素的信息.元素在土壤纵剖面中表现出了明显的淋溶和淀积作用,最下层土壤较好地继承了基岩中微量元素的信息.(3)在时间上,洞穴系统相互作用带中各元素迁移复杂多变.土壤及滴水受降水淋滤作用影响皆表现明显的季节差异,然在岩溶水运移路径、PCP作用、极端干旱和年降水雨型的影响下,滴水元素浓度旱、雨季差异明显较土壤小.而PCP作用及元素选择性淋滤等因素又改变了沉积物中元素对滴水元素的延续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